DSC_3176.jpg

【不一樣的國度】

扛著沉重的裝備,我們走在回營的山徑上,

心裡惦記著這睽違已久的『家』,如今不知變成什麼樣?

山路上結滿了冰霜,將秋季的楓葉冰封了起來,

真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生命體驗。

腳下每走一步,都發出喀喀的響聲,清脆的晶霜在腳底碎了開來,

無論是嗅覺、聽覺、視覺、觸覺,這一切我都慶幸是親身的體驗,而非只是透由他人轉述,

因為那種真實的感覺,是會影響一輩子的。

 

DSC_3173.jpg

↑遠方山峰的白雪,讓我們彷彿有如置身於雪國的氛圍中,近攝更具震撼感。

DSC_3205.jpg

↑回到楓虹谷營地的山徑上,結滿了冰霜,那時已經算化了許多,我們期待著下一波的寒流降臨。

DSC_3229.jpg

↑楓虹谷的秋季楓紅,如今已被霜雪覆蓋,對我們來說,又是一種生命的新體驗。

旋轉 DSC_3208.jpg

↑揹著沉重的黑熊登山包、拎著大包小包,走在冰滑的營徑上,這段返山道路不輕鬆,但卻很甜蜜。

  

 【回家了,很想念的家】

走進營地下的溪流,原本當做橋樑的木頭已經被移到一旁了,

應該是攝影的朋友移走的,擋到了他們最佳的取景角度(還要麻煩他們移走真是抱歉)

之後我重新的將木橋搭到溪對岸,走到對岸,通往營地的上坡路就出現在眼前了,

隨著一步又一步的攀升、腳步也越來越接近河谷台地上的營地,

心中除了緊張外,還多添了一分興奮與期待。

 

終於,營地出現在眼前了!

原本的遮雨棚已經被雨水壓到地面上了,

帳篷兩旁的雨傘也僅剩下一隻,另外一隻被吹落到山谷下了,

而原本撐住雨棚的支撐木棍則四散倒落,連擋側邊雨的雨帳也無力的癱軟在地上…。

 

不過,幸好用的是彈簧繩,

在我們將壓塌雨棚的雨水傾倒完後,很快的,雨棚就立即恢復了原狀。

再將地上的主撐桿撐好後,可以說帳蓬營地一點損傷也沒有。

興奮又緊張的拉開帳篷拉鍊,心想…裡面會不會窩著一隻山羌在睡覺?

結果…當然是,沒有。

一切都完好如初,在睽違了兩個月後,

能再見到兩個月前的樣子,真是讓人欣慰不已。

 

一切的糧食都完好如初,大致都維持著原貌,

只是很可惜的,似乎都沒有朋友上來使用過,

讓我們的營地孤獨了兩個月…。

DSC_3243.JPG

↑營地已經被兩個多月的風風雨雨吹襲的七零八落,遮雨棚已被雪水壓塌快碰到地面。DSC_3248.JPG

 ↑原本用來遮擋側邊風雨的雨帳,也已整個癱在地上。

DSC_3245.JPG

↑另一旁的地面,則堆滿了斗六朋友的愛心,感謝她…。

 

 

【山裡的朋友】

在將營地的原貌恢復的差不多後,我們今晚就可以有個舒適的家了,

趁著下午四點前,我們將麗玲姐給我們的麥寮花生,送給那些曾一再幫助過我們的高山朋友。

 

第一位,是在我們楓虹谷營地外,開著小小雜貨店的阿伯和阿姨,

我們總覺得他們和他們的家,像是一盞明燈般的溫暖著我們,

不管是想買菜、水果或是日用品,那裡都是我們的補給站,

甚至遇到颱風豪雨來襲時,那邊也是能令我們身心安寧的避護站。

他們很高興也很不好意思的收下了我們送的麥寮花生,

同時又送了我們一顆裡面還包著冰的大高麗菜。

PS.阿伯和阿姨種的高山高麗菜和水果,是超級無敵霹靂─甜又脆的。

裁過DSC_3151.jpg

↑我們在楓虹谷營地的的阿姨朋友,每次看到她和阿伯,就覺得寒冷的山上很溫暖。想起先前他們對我們的照顧,心裡真是非常的感謝。

 

第二位是大禹嶺奇萊餐廳的越南小姐,

她親切的笑容總是讓我們遠遠的就能看到,

而且就算我們全身包得密不透風、穿著雨衣戴著安全帽和口罩,

她也總能認出我倆,並給我們一個大大的招手和笑容。

我們最喜歡跟她買菜,不僅價格公道,而且她總會多送我們一些菜,

與其說是在做生易,不如說是交朋友。

這天,我們很高興的送了一包花生給她,

沒想到,她竟然更高興的送了我們一堆的菜,真是…。

 

第三位,是送到大禹嶺再上方一點的一位阿姨家,

這位阿姨和小孩獨自住在這段公路最美的地方,

從她家前面就可以遠眺整座山巒美景,和她認識也是因為買菜,

不過,最要感謝她的,是她送給我們的四個大紙箱(裝高麗菜用的)

就是每晚睡覺時幫我們阻隔連地墊也擋不住寒氣的紙箱地板。

只是當時我們送花生過去的時候她並不在家,所以我們用紙條留下了感謝的話,

雖然價值不多,但這是現在貧窮的我們所能表達謝意的方式。

DSC_3185.JPG

↑在阿姨家門前所攝,該死的嘉吟不願意放她的照片,所以只有我而已。

 

 

【多功能的手打石灶,誕生!】

119,我們花了半天的時間,搭了一個大的石頭爐灶,

(PS.這要非常、非常、非常的感謝Matt,他說可以,哈哈^_________^)

現在,夜晚我們已經可以烤火了。

過兩天好像有峰面要來,期望能降到零度以下,並能看到雪。

 

由於楓虹谷位在海拔2500公尺以上,

以每上升100公尺,溫度下降0.7來算,

營地的氣溫會比山下都市的氣溫再低17.5左右,

也就是說山下如果18,那在我們的營地就只有0.5而已,

所以這裡好天氣的正中午,最高溫也只有810,夜晚多半都只有1左右,

更別提三天一次的冰水浴了…。

於是,在這樣嚴峻的氣溫下,

我們決定搭起爐灶,好在零下的低溫中能烤火禦寒,

甚至是可以燒水洗澡(只是沒想到,最後根本連洗都沒洗到溫水澡)

同時也能供我們做更多的新料理,

於是,今天便是我們發揮野外求生本能的時候了。

 

◆爐灶搭法簡述:

DSC_3254.JPG

1:先量好爐灶的長、寬、高,長、寬大約4050公分左右,

在地上用樹枝畫出爐灶的範圍後,開始向下挖出一個深約15公分的正方形地洞。

挖好洞後在洞中排上二至三排的石頭,當做底部空氣流通之用,

由於泥土具有濕氣不利生火,洞中的泥土處要用石頭擋住。

這裡最重要的就是灶口開的方向,要能讓風吹進去,這樣才能輕鬆的起火。

只可惜我們的營地位在溪谷之上、晝夜風各來自於上下游,因此無法全都能夠順風。

木柴方面,灶口的大小取決於未來能放進柴火的長短,

因此要依照灶的寬度來取決木柴的鋸折長短。

 

DSC_3258.JPG

2:在地洞的周圍開始搭堆石板,石板的選擇最好是平、薄、長,如此才能蓋得較穩,

石頭上面一層要堆在下面一層的間隔處,才可將石頭壓得緊密、不易倒塌。

堆到有利柴火的生火高度後,可在那一層的石頭上放上鋼筋條或粗鐵絲,

這樣未來就可以在上面放上鍋具、石板、烤肉架…等,以便烹煮。

如果爐灶的底層基礎疊得穩,則可儘量的堆高一點,如此一來便會產生良好的煙囪效應,

當熱空氣順著頂部的囪口排出時,可讓爐底的火洞自動吸入冷空氣,而開始自動循環,

不只可以免於搧風的疲累,同時也可以讓火燄向上集中燃燒,更有利於爐火的熱度。

 

DSC_3266.JPG

DSC_3283.JPG

3:完成了爐灶後,可以在一旁的乾燥之地,

將收集而來的柴火以四方形的方式交叉堆疊,

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土中的濕氣染溼了木柴,也可以讓潮濕的木柴風乾,

蓋上乾的枝葉或塑膠袋可遮擋水氣,

有陽光時可以將濕柴放在陽光下曝曬,或煨在爐火旁烘乾。

總之柴要儘量弄乾,如此才不會起一堆白煙,也有利於燃燒。

ps.如果是發生山難的求救方法,則可將木柴打濕,以濕布蓋住,

使其產生狼煙,用煙打出SOS的求救訊號。

 

DSC_3292.JPG

4:最後,在灶前放上幾個石板當椅子,就可以成為野地烤火取暖與廚房的壁爐了。

 

DSC_3279.JPG

DSC_3295.JPG

5:在火洞的石頭上架上粗木頭以做火床,

(除了粗大外,最好還能選擇質地堅硬、不易燒穿的木頭。)

這在柴火燒到後半時,具有長久的保溫性。

火床上放上沾了沙拉油的衛生紙或報紙當自製火種,再放上易燃的乾枯葉。

點火,讓枯葉燃燒起來。

 

 

DSC_3303.JPG

DSC_3309.JPG

6:枯葉燃燒起來後再加入細小的枝末,等火穩定點後,再放入粗一點的樹枝,

以火力的大小和穩定度加入越來越粗的樹枝,

最後以約略手腕般粗的木頭做為主柴,以所搧風力及所加柴火量來控制火力大小,

如此便能烤火取暖、煮水或烹飪出各式各樣的美食了。

 

 

【誠摯的邀約】

我們誠摯的邀請有興趣的朋友,來和我們過幾天高山生活,

你們可以用簡訊跟我們連絡,但要打0988-632462這隻手機,

雖然中華電信的訊號只有一格,但卻是唯一也是非常重要,可以對外通訊的號碼,

我們會在收到簡訊之後跟朋友們聯絡。

 

我們預計會在210日撤營下山,回到我們的老家和家人過春節。

未來的數個月我們都會在平地(在麥寮完成麥寮農會沿革誌)

所以想要體驗高山生活的朋友,請不要錯過這個邀請的機會唷!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【勇敢‧愛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